創用 CC 授權條款
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Tantibus VenatorBlogger部落格率先更新


江湖人  某者痞客邦部落格率先更新

2020/4/29

BH書洞-423世界閱讀日


你知道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嗎?
拿起你手邊的書,翻到第56頁,
將第5個句子當作你的狀態發表出來。
.
其餘資訊請至FB社團留言回覆。
FB社團請搜尋BH書洞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985493978218544/


2019/11/25

BH書洞-001夏日魔術

  


  某者這次打算嘗試性質以VLOG來呈現,所以這次主題夏日魔術的分享,就改以影片的方式解說。

2019/2/18

議員不是沒有權力的弱者!

議員不是沒有權力的弱者! 

  很久沒發民生政治文了,因為平常都只是短的想法,沒有很長的文章敘述可以談。

  今天想談的是關於種花事件的新聞。
起因想必應該很多人已經知道了,而現在許淑華議員請了記者與處長,在鏡頭前哭著要柯P拼經濟。

  但是今天如果被罵的是男議員,他會不會開記者會出來哭?
  先撇開男女關係。
  個人單純直接從議員身份與官員的身份來看待這件事好了。

  我比較想知道選一個議員來找同事和記者哭給大家看?
  還是要在議會質詢時把官員的錯誤電翻才是對的?

  如果處長有做錯與疏失,就在質詢時電爆他,叫柯P道歉,再換掉處長 。這才是對的啊!
  有錯就要道歉,柯P一定會道歉。

  現在開個記者會哭是怎樣?
  這樣能夠擋下議員們認為不適合的法案嗎?
  然後再叫柯P學國民黨韓國瑜要拼經濟?

  議員是沒有權力的弱者嗎? 

  需要開個記者會叫官員站在旁邊道歉?
  我不認同這樣的行為。

  應該請議員在議會電爆柯P這個法案,大家才會認為柯P做錯了,而不是大家選你當議員, 然後議員再開記者會哭給大家看。

  柯P私下口頭蟬講幹的確是不禮貌,但現在真正引爆點就是處長講的那件事嘛!
  既然如此,議員請在質詢時全員到期,看是不是要藍綠黃一起質詢這位官員的說辭,還有行政上有疏失貪污問題,讓這位官員下台。
   這才是議員的份內事。

  開記者會哭,不能擋下法案,首都發展也不會好,要去質詢才會讓首都發展好。

  不要大家選前好朋友,選完髒髒包。
  大家選前沾沾光,選後變髒髒。

2019/2/18/某者筆

2018/8/12

鄭問以漫畫家的身份沒資格登上故宮嗎?

(國立故宮博物館,策展人解說。)

  某者本不想隨之起舞,只是愈看這話題,愈發覺得這究竟算不算文人相輕?

  某者今天看到這篇報導鄭規林隨、斧痕鑿鑿,漫畫家鄭問故宮大展爭議,這篇文的作者就簡稱為A吧!
  
  以現今普羅大眾的刻板印象來衡量所謂的藝術家與藝術品,應該就是像梵谷、塞尚、高更等人與其作品,才能被叫作藝術家與藝術品。

  今天,只是將一幅畫演進為連環圖及劇情式的鋪陳,漫畫家這個職業就不能稱作藝術?亦或為不入流的藝術家與藝術品嗎?
  難道只有歐洲藝術大展才能稱作真正的藝術?
  
  某者曾在多篇文章談及台灣政府政策對於娛樂、運動等產業不友善、不尊重、不發展的現況,導致很多產業無法進步。
  等到這些產業慢慢沒落之後,政府又或一些業界人士再來誇獎國外的月亮真是圓又白唷,台灣要多多加油之類等不自省與不知羞恥的屁話。
(亞洲至寶鄭問:殞歿的將星與不被重視的台灣產業!(悼 鄭問1958~2017))
台灣商業營利的文創精神:錢我賺,名給你。
  
  日本漫畫在全世界各個國家中,競爭不只激烈,出產量以及創作水平更是名列前茅。
  這樣的漫畫國度,在看到鄭問的作品後,仍能感受到鄭問出色的繪技而吃驚與敬佩。
  
  此文的報導者A,雖說自己未涉獵漫畫,故不知有鄭問此人,而開始找相關資料(維基百科?),看似尊敬鄭問,實則不然。
  某者從其文中先褒而後貶的敘述觀之,只看出報導者A的傲慢與對藝術的狹隘觀點。

  其一:A說鄭問作品在故宮展出,有不少撻伐之聲,其中還有包括漫畫人,某者倒想問問那些漫畫人是誰?不是沒涉獵漫畫嗎?連鄭問之名都沒聽過,反倒還知曉其他漫畫人有異音?
  不過某者倒知道,的確有漫畫人對此展有意見,這人是麥仁杰,A肯定也不認識。
  可麥仁杰是說,鄭問不須要政府肯定,他已經憑自己的力量走向世界,是政府在沾他的光。
  還有,不要等人過世才要展出作品、肯定他,然後再稱作台灣之光。
  
  某者也在之前的文章提過與麥仁杰相同的觀點。
  
  其二:硬拗政治力介入藝術文化,還說展期三個月,又正逢市立美術館與博物館休館整修,展覽空間不足,造成排擠效應。
  還以「據說」二字強調,故宮已有計劃爭取到某歐洲藝術大展,因鄭問展而轉移到其它國家。
  話不要說得不清不楚,既然要指責政治力介入,認為漫畫家之流難登大雅之堂就直說,不要用據說、聽說等模稜兩可的話術來引導。
  請直接說是那個歐洲藝術大展,讓大家去查查故宮有沒有去爭取嘛,亦或那個藝術大展是不是原本預定在台灣展出?
  若真是極為盛大的展覽,以後難道爭取不到?或是展期不能再談嗎?
  
  更別胡扯鄭問過世一年三個月,就能進故宮辦紀念展,人非得要死了才能辦展?死得不夠久還不能在故宮展覽嗎?
  被別的國家稱作國寶級創作者,在台灣從未被受重視,作品也未被展出過,難道還要再等個幾十年才來展示?
  
  請A去查查蔡小英去年說的話,目前的國家文化政策之一,就是想藉由發展漫畫文化讓世界看到台灣,這算不算政治力介入?

  其三:以藝術分為應用藝術或純粹藝術來談,硬拗漫畫為應用藝術,與審美的純粹藝術不同,A身為藝術雜誌社長,說出這種話,會讓人誤會A真的明白什麼是應用藝術?
  若將鄭問單獨分鏡的畫作來看,且不說是漫畫家身份,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幅畫。
  這幅畫除了可以看以外,要如何應用在生活上?
  這是建築設計圖?可以蓋出這樣的人形社區大樓?
  工藝美術?可以做個人形燈具嗎?還是人形椅?
  亦或服裝設計?產品設計?現在還會有人穿這樣的古裝上街?
(鄭問:阿鼻劍)
  
  還是,要能被抄作而賣出天價的作品,才能被稱作藝術?
  
  其四:A稱故宮展覽以藝術創作為主,漫畫只是通俗文化?不能稱作純粹藝術?
  某者倒想問問報導者A,漫畫除了看以外,還能做什麼應用?
  漫畫也是由單幅畫延伸,更講究分鏡、劇情。
  憑這句話,就可以看出A根本在打臉自己。
  
  鄭問在創造作品時的技術,同時融合水墨畫與西洋水彩畫技巧,更有許多突破傳統的技法,用牙刷、菜瓜布、塑膠袋等創造出他想像中的作品風格,維基不都寫了嗎?
  你真的有查維基百科?
  鄭問甚至嚐試油漆、肥皂和蠟燭來作畫,這你肯定不知道,因為維基沒寫。
  這樣還不能稱作藝術家與藝術作品,那什麼才能叫做藝術?

  A去採訪故宮新院長時,有沒有親眼去看鄭問手稿?
  有沒有聽策展人鍾孟舜解說?
  沒有也沒關係啦!
  YOUTUBE有影片(鄭問技法01透視Bcopy,共10部)。
  鍾孟舜還特地解說鄭問創作過程的特色與技法,有時也會穿插說明身為徒弟的他都不會的創作技法,還必須用電腦模擬3d才做得到細膩的工法。

  除了精密細緻的畫工外,鄭問不只單用傳統水墨技法來作畫,在單幅彩色作品,更融合西畫水彩技巧,仿若彩色的水墨畫,且運用更多工具與材料來創造一幅畫作。

  A說有做功課,那就該知道鄭問的創作水平有多高,已非一般的水墨創作,或是西畫技法,鄭問更勇於創新與突破。
  還是說,A所謂的做功課,就是去看維基百科? 
  若真的有做過功課,就不會說出這種話,說了這些話,只能看出A的膚淺。
  若沒有做功課,還敢誇口說做過功課?沒做過功課,卻還發表這篇報導,這與某些不做查證與做不實報導的記者有何差別?

  或許有些人看到報導者A這篇文章,會認為A真的懂藝術嗎?
  但是某者認為不是A不懂,而是A只想把藝術塑造成他們要求的樣子。
  同時也讓眾人誤會藝術就是這個被刻意定型與限制的模樣。

不是某者與讀者要神格化鄭問,而是你們這種人在神格化並消費那些已經作古許久的知名藝術家,然後只准許後世的人們,都得要按照你們定下的指標來評量,何人才夠資格稱作藝術者。
  台灣藝術的不進步,就是被你們這種不知進取、故步自封的人害的。
     
  整篇報導看完,給某者的感覺就是,報導者A欲表達身為漫畫家的鄭問沒資格登上故宮,其漫畫更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俗作!
  
  但有一句話,某者倒是挺認同的,就是A說自己才疏學淺,所以才會寫出這篇報導吧?

  而A可能也不知道,法國羅浮宮還辦過以羅浮宮為主題的漫畫企劃展,而那些受邀的漫畫家依然「活著」。

  其五:A說,以市場行銷來談及客流量,而漫畫展更偏向普羅大眾與年輕人,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但是參觀人數並無成長。

  故宮官網有年度月份參觀人數,A知道嗎?
  
(106年)
(107)

  某者連106年一起貼出來(105年以前懶得貼了)。
  
  106年平均參觀人數約36萬左右,有6個月都是小於36萬人。
  再來看看107年上半年,除了一、二月還和去年年底一樣維持40萬人左右,三月以後到六月,從29萬一直跌到24萬。
  七月又爬到28萬人左右。

  鄭問展是從六月中開始展出,參觀人數有沒有成長?
  
  107年,7個月中,有5個月低於30萬人。
  106年僅9月參觀人數低於30萬人,約26萬人左右,參觀總人數440萬。
  105年也是9月份低於30萬人的記錄,總人數460萬。
  104年6月與9月則是30多萬人,總人數520萬。
  103年,有2個月份30多萬人,總人數540萬。
  102年,僅有2個月份超過40萬人,其它月30多萬人,總人數450萬。
  103年參訪北院總人數大幅度成長後,就開始在下降。
  可是南院開幕後的參觀人潮也很不妙啊。
  不知道報導者A有關心南院的市場行銷與展覽嗎?
  
  鄭問開展時,某者挺不齒於政府的行為,有的人活著就是傳奇,卻偏偏等到死了才來紀念。
  但是報導者A,卻以人死多久來衡量有沒有資格在故宮展覽?
  還指責策展人鍾孟舜以故宮展來行報恩之實,有公器私用嫌疑。 
  
  把藝術侷限於一個窄小的範圍,用狹隘的眼光定義何為藝術與通俗。
  再將這種狹隘的藝術文化推廣給普羅大眾,讓人們對藝術望而生畏,讓他人無法染指這高高在上且變質的藝術殿堂。
  這樣的行為,根本是把藝術視為自己的禁臠。  

  不論創作者的作品是什麼,職業是什麼,創新與突破絕對是身為一個藝術創作者的特質。
  今天雕刻、琉璃彩繪、書法都能成為享譽國際的藝術家。
  鄭問為什麼不可以?只因為他是漫畫家?

  這不是文人相輕,而是故步自封的歧視!
  
  2018/8/12 某者筆



2018/8/8

漫畫家蛻變為藝術大師─井上雄彥


其實某者本想用更多資訊來與大家聊聊有關灌籃高手與井上雄彥的作品,但礙於近年來忙得不可開交及身體微恙,所以就以此次話題來簡單聊聊好了。

  這次想要聊的話題源自於灌籃高手SD漫畫重製版。  
 

這幾年,日本不斷推出許多經典漫畫與動畫的重製版。
  漫畫方面通常是把集數濃縮、版面調整與換新封皮。
  動畫方面,大多是提升為高畫質,也有重新編繪角色設定。
  
  在這些諸多重製版的漫畫之中,舊版七龍珠某者沒有買齊,再製版後,雖然有一點點動心,不過最後還是沒買。
  主因是七龍珠劇情過於拖沓累贅,吸引力實在是大大減低。
  
  而SLAM DUNK灌籃高手重製漫畫版則是某者最想買。 
  
(井上雄彥FB)

某者並非是個專業收藏家,對於喜歡的作品,個人認為有一套即可,不用再重覆購買。
  
  故SD某者早有一套,一開始知道封皮重製版,以為只是單純換封皮而已,卻沒料到,這次SD重製版的封面實在太吸引人了。
  為何吸引人?

  主因在於封面是井上雄彥重新繪製。
  或許對很多人來說,重新繪製似乎好像也沒什麼特別的吧?甚至對漫畫家來說也差不多。
  
  但對於一個由漫畫畫技蛻變為藝術風格的漫畫家─井上雄彥來說,某者認為這可謂是一大挑戰與特色。

  對於日本這個競爭激烈的漫畫國家來說,很多漫畫大師往往靠著一部或二部長篇漫畫大紅,而作品繪畫風格幾乎已然定型,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亦有知名漫畫大師的新作持續被腰斬不受歡迎後,再拿舊作冷飯來炒,這個以後有機會應該會來聊聊。(如果有機會的話。)  

  但是井上雄彥,卻是藉由繪畫風格與技術的挑戰,重新演繹出另一部生涯大作─浪人劍客。
  
  井上雄彥也是藉由浪人劍客這部作品,蛻變為藝術大師。

  各位看官們,若認為某者單單僅由漫畫技巧轉變成水墨風格就過於誇耀井上雄彥為藝術大師的話,某者又豈敢刻意發文呢?

  浪人劍客改編自吉川英治的宮本武藏,雖說是改編,但是井上雄彥卻在這部作品中走出嶄新風貌,另一個不同於SD的風格。
  井上在浪人劍客中,鋪陳宮本武藏所走上的劍之道,不斷修行、體驗孤獨、忍耐,藉由不停的挑戰強敵來壯大心靈與劍技。
  這一路上的心境轉換,以及情境不時融入井上的藝術風格,融合心靈與技藝的磨合。
  浪人劍客這部作品,磨的不只是宮本武藏的心境與劍技,也同時鍛鍊井上雄彥的心靈與繪技。
  
也因此造就現在將文學小說融合繪技藝術的大師井上雄彥。

  井上雄彥的浪人劍客改編自吉川英治的宮本武藏,這同時讓我想起鄭問的阿鼻劍。
  鄭問所繪的阿鼻劍,編劇是馬利。
  馬利曾談及鄭問在畫阿鼻劍時,感受到鄭問擁有別人所沒有的獨特魅力與哲學。

  某者認為,井上雄彥畫浪人劍客這部作品時,也達到這樣的層次。
  在浪人劍客中,井上雄彥筆下的宮本武藏不斷磨練劍技與修養心境,同時也在繪畫中,繪出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學。

  2018/8/8 某者筆
  






2018/6/16

鄭問故宮展:鄭問不啻是首位在故宮展覽作品的漫畫家,更是一位藝術家!


  2018年6月16日,是鄭問作品於故宮展出的日子。

  因為亞洲至寶鄭問的故宮展,令許多日韓中港等亞洲漫畫家來台,這是一件十分令人激昂的大事。

  故宮展,對一位身為漫畫家身份的鄭問大師,稱得上殊榮。
  但是以一位享譽日中等地的亞洲至寶的創作藝術家而言,卻是來得太遲。
  
  老實說,看開幕致詞,最無聊的就是沾光與不懂展場重心的致詞人士。

  政府說好聽話的功力依舊,鄭問在世前,沒人關注這塊領域的環境,過世後再來說重視,政府對台灣漫畫界是有心重振還是隨便說說而已?
  明眼人一看即知。

  文化部長認為時代的腳步終於追上鄭問的腳步,鄭問展只是一個起點,台灣漫畫的黃金時期才要全面展開。

  這種畫唬爛的話也說得出口?
  時代的腳步終於追上鄭問的腳步?
  台灣漫畫的黃金時期?
  她真的懂嗎?
  
  台灣的動漫環境已經消耗多少菁英漫畫家的銳氣。
  時代的腳步根本沒追上鄭問,台灣這個大環境被政客的爭名奪利搞到只重視政治利益優先,漫畫文化從沒有被重視與優渥過。 
  
  雖然這些年來有許多台灣插畫家與漫畫家出色的表現。
  但他們在動漫這塊領域的創作,有多少人是在國外發揚光大?
  人人都可以因為市場機制成為投機份子。
  但是政府不行,培育人才、投資環境是深遠耗時的費工大事。
  
  台灣一直以來都沒有很好的漫畫環境,所以很多人都出走,或對這個環境感到絕望而轉戰其它行業。
  早年轉戰日本與中港的鄭問就是個例子;還有練任也曾經放棄畫畫,後來轉往中國發展,近期則有拿下法國安古蘭數位漫畫獎的劉倩帆。

  其實從我之前發過的幾篇文章,約略可以知道動漫文化在台灣是處於怎樣艱困的環境,在此就不贅述。
2018東京國際動畫影展:台灣動畫-幸福路上首獲最佳動畫長片獎!
台灣商業營利的文創精神:錢我賺,名給你。
亞洲至寶鄭問:殞歿的將星與不被重視的台灣產業!(悼 鄭問1958~2017)

  約20多年前,1992年,那是台灣取得日本漫畫正式授權的年代,那才是台灣漫畫的起點,台灣漫畫的黃金年代。

  那個時候,有多少優秀的台灣漫畫家投入這個漫畫市場?並且與日本漫畫相互競爭,取得連載的機會?

  然而26年後的現在,那些優秀的漫畫人才,還剩多少人可以叫出他們的名字?看到作品還能記得他們?

  小英總統曾在去年金漫獎典禮做出6項承諾,或許是帶給立志成為台灣漫畫家的希望。

  這次鄭問故宮展,小英總統說漫畫是推動台灣前進世界的文化實力,這究竟會淪為好聽的政治口號?還是真的有心深耕漫畫文化?

  讓咱們拭目以待!

2018/6/16 某者筆 

  

2018/5/25

80年代動漫畫最具獨特性格的女神代表-鮎川圓

(2018年5月25日,高田明美為鮎川圓繪新圖,
祝鮎川圓生日快樂。高田明美fb)

  80年代動漫畫最具獨特性格的女神代表-鮎川圓

  5/25,今天是鮎川圓的生日。

  她是80年代當紅少年漫畫-古靈精怪(橙路Orange Road)的女主角。

  漫畫原作者松本泉是一位令人感到可惜的漫畫家,因為患了低腦脊液壓力綜合徵,讓他無法長期堅持在作品上精進的動力。
  
  但是他成功使這部作品成名在80年代。

  這是一個日本動漫畫蓬勃發展的經典年代。
  橙路卻能以純情又趣味的特色殺出一片天。

  而在動畫版的橙路。
  角色設定的繪師高田明美賦予主角們新的生命特質,將橙路拉到另一個後期動漫畫都難以超越的境界。

  阿圓更成為眾人心目中獨具特色的女神代表之一。

  每年在橙路專版,總會有人祝阿圓生日快樂。
  然而今年的阿圓或許會感到落寞許多。
  因為替她配音的鶴弘美於去年11月離世了。

  橙路1984年連載至1987年結束至今,也有30多個年頭。
  跨過新的世紀與年代,還有多少人記得這部經典之作?
  

  某者2018/5/25筆 

2018/3/13

2018東京國際動畫影展:台灣動畫-幸福路上首獲最佳動畫長片獎!

  於2018/3/12舉辦的東京國際動畫影展,台灣動畫電影-幸福路上,獲得最佳動畫長片獎。

  最佳動畫獎,在日本亦為動畫界指標性大獎之一,能在日本獲得此獎,絕對是對台灣動畫實力的一個肯定。

  但是台灣現存環境與認知相當現實,除了搞政爭與沾光以外。
  政府對於運動與藝術的作為都非常無力。
  看看這次體改簡直就是荒唐鬧劇,民間拿著政府大量的補助款來對抗政府。
  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幸福路上雖獲得政府補助,這並不代表政府對於這塊領域表達出有心經營的態度,這都能從最基本的教育方針看得出來。

  所謂的補助,是制度上的規定,合乎條件要求通過審核就會給予的補助,但是如果說要改變台灣對於特定領域的改革與提升,這並不是談及幫助有不有限的問題,而是杯水車薪。
  然而幸福路上於台灣1月上映至今,票房僅1200多萬,加上補助款,導演宋欣穎也坦承仍舊虧錢。

  其實,很多老話講到不想講,卻仍得要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強調。
  亞洲至寶鄭問大師走了,現在才來重視離世的大師,在故宮辦展。
  為何不在他離開台灣這個家鄉遠赴日本與中國時,將他請回台灣,一起用心經營與發展藝術相關的設計,為台灣創造新生命力。
  反倒是中國,在鄭問到那邊後,不論在動畫或遊戲美術設計上,為後繼者帶來衝擊與龐大的影響力。

  其中有一點是某者相當不願點出。
  這些年,中國自製的手遊雖然很多都涉及抄襲,但是抄襲以外的原創作品,亦有非常多優質產品。
  而台灣?只能發展吃角子老虎機,因為台灣人賭性堅強,而其它少數類型的手遊存活率相當低。

  中國這些年,在很多領域一直在多向並進,發展迅速,手機遊戲界更是可怕。
  而在這方面,中國美術設計程度相當高,幾乎可以說是從仿日畫風格後,成就自己的美術實力。
  很多手遊,如果不標榜中國國產手遊,光是看畫風,都會以為是日本遊戲,這其中的關鍵不完全是畫風因素。
  因為連配音都找日本知名聲優來配音,若沒有特別說明,根本分不出這是不是日本遊戲!
  然而中國非常仇日,並且搧動台灣一同仇日,凡是與日本有任何相關言論者與其行為,都被視為媚日,而這些人現在在中國都被稱作精日份子。
  相當諷刺的是,這樣的中國卻為了蓬勃發展又能賺大錢的動畫界與手遊解套,共青團中央為此定調;喜愛日本文化、日動漫、日飲食,這些行為都不算精日。
  
  這算不算兩套標準呢?

  其實就商業行為,某者並不認為,任何國家都可以到任一國家賺錢,進行商業行為。
  但是以這種置入日本文化手法來看,在台灣會被搧動成媚日、親日份子與皇民化,在中國他們卻自行解套為非精日份子,這豈不可笑?

  某者文末寫出這段,還真的是冒著風險呢!因為某者不希望現在玩的手遊因此倒閉!

  最後,恭喜幸福路上獲獎,也謝謝宋欣穎的堅持,讓國際看到台灣。
  
2018/3/13某者筆

2018/1/7

拒馬內的人,拒馬外的人。

勞基法惡修抗議,時代力量立委淋雨絕食抗議

拒馬內的人,拒馬外的人。

  某者原本不太想談這個消息。

  因為真的感到很沈重。
  某者知道很多人在行經總統府與政院區域,一定會發現有很多街道被圍起來,而且範圍之大超乎想像。
  
  就算在馬英九時代也沒圍成這樣。
  那這次為了什麼而圍?
  簡單來說,就是資進黨要強硬通過勞基法惡修。
  勞基法在資進黨執政1年,就要修法2次,且愈修愈傾向財團資方。
  
  但是你們知道嗎?
  這種圍法不是只擋住不讓人集會抗議,他們還將人鎖在裡面。
  時代力量的立委全部被鎖在府前。
  他們絕食抗議己經一天了。

  政府還趁夜晚沒有攝影機與記者關注時,把他們的遮雨篷拆掉,讓他們在寒冷的氣候中淋雨。
  並且為了這幾位靜坐抗議的人,動員上百警力圍住他們。

  資進黨墮落至此,超過所有人想像。

  有很多網民懂得上網,卻又故意在網路上帶風向,這些人我不說是誰。

  我簡單統整那些人說辭的幾個重點。
  那些人說時力愛作秀,還不快回立院和資進黨開戰,勞團民眾又不支持你們。

  1愛作秀?
   
  在這次種寒冷的天又下雨,給你走路工的價碼,你要不要來淋雨靜坐,又絕食來作秀?
  時力為了選票才作秀?
  某者認為時力為了選票的確有這個考量與壓力。

  但是他們大可以像國民黨,絕食不到5小時就結束,這才叫作秀!
  又或像八百壯士,租個遊覽車動員,肚子餓了還能在遮雨篷下吃便當,這才叫作秀!

  2還不快回立院與資進黨開戰?

  說這種幹話的人,我只能笑笑。
  回立院與資進黨開戰?
  時力沒有嗎?
  之前徐永明不吃不上廁所站了幾小時?
  最後還被架出去!
  
  面對絕對執政的資進黨,誰擋得住?
  
  現在絕食抗議已經是最後的辦法。
  但是看看地下之王的老柯說了什麼?

  3勞團民眾不支持時力?
  
  拒馬都圍成這樣,要怎麼支持?
  沒去現場或住附近的人,肯定無法想像拒馬的範圍有多大!
  網路上去查查就知道,有人畫出範圍圖,就算馬英九與國民黨執政時也沒做到這種程度。
  不論是勞團還是民眾想送物資也都被擋下來。
  他們是想進去卻又進不去。

  當然你也可以說時力是自作自受,沒事去絕食抗議當傻子做啥?
  是啊!
  他們是傻子,怎麼不學學國民2黨?
  和財團哥倆好啊,多收些政治獻金,勤跑紅白帖、銷紅單,立院質詢不追究懲處,翹起腿來領著人民的納稅錢就好啦!
  不只能與財團和和氣氣,又能拉攏民心,這不是兩利嗎?

  那基層人民與勞團的權利誰來幫忙維護?

  若相信時力愛作秀、不回立院和資進黨開戰、勞團民眾不支持以上三種論調。
  不知這些人是真愚民還是假愚民?
  只想欺瞞自己,明天會更好,天天都有小確幸。
  卻縱容資進黨與財團掛勾。
  政商勾結的體制若不終結,不論任何一個政黨執政,台灣人民都不會有好日子可過。
  台灣政治永遠都只會讓那些墮落又腐臭的政客吃乾抹淨,再跑到國外享福。
  
  資進黨更別拿要打倒國民黨,就要支持資進黨來綁架選民。
  看看你們對婦聯會的處理?對國民黨不當黨產的處理?

  資進黨很讓人失望!
  但大家可別再回去支持國民黨!
  把投票的權利給那些真正願意改革,且不受財團利誘的政治家。
  別再含血含淚又含尿的投給資進黨與國民黨。
  
  2018/1/7某者筆

2017/11/30

告別Anobii,選擇更棒的Readmoo個人書櫃。



告別Anobii,選擇更棒的Readmoo。

  其實早在3年多前,某者就知道有Readmoo個人書櫃。
但是因為anobii用慣了,且Readmoo當時的書庫資料還不是很多,所以就沒用Readmoo。

  3年多前,anobii的書櫃語法就出了佷大的問題且經年不修,而曾來某者blog看文章的網友一定知道,某者為了anobii而導出二篇修改語法來使用,由此可知,某者真的很喜歡用anobii。

  可惜的是,anobii相當令人失望,常常讀取過慢,而書籍審核上架愈來愈慢,某者也就鮮少上anobii更新書籍資料。
  豈料,數個月前anobii的大更新改版,某者直呼爛爆了!
  

  先不提選擇繁中卻仍是簡中的系統介面語法的大問題,整個介面根本非常差,字體大小顯示也非常不好。

  某者於是決定告別anobii,但一直沒時間更新書庫,所以這件事情就擔擱下來。
  直到今天才有空註冊Readmoo。

  Readmoo不只是個人書櫃,更整合完整電子商務系統,可以配合購書消費與分享書評,功能很強大。
  而經過3年的時間,他們原本不足的書庫資料現在已經相當充足,相信大家絕沒有不使用Readmoo的理由啊!

  快加入某者的Readmoo分享書的個人書櫃吧!
  以後未來有機會,會把讀過的書與書評補完。



                         2017/11/30 某者筆
  

2017/10/3

他不是時代的眼淚,而是時代的前衛潮流-林強


他不是時代的眼淚,他是時代的前衛潮流-林強

  近日Chloé品牌發表2018春夏時裝秀,背景音樂或許在很多外國人一聽開頭似乎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沒多久響起異國語言的呢喃,相信大家都會感到好奇。
  若有人稍加接觸中文,肯定會聽出唱的是台語。
 
  或許會有人納悶,台語?電子曲風的台語?
  沒錯,Chloé品牌發表2018春夏時裝秀的背景音樂是一首台語歌。
  
  林強的A Pure Person。
  
  A Pure Person是16年前,2001年為侯孝賢拍的電影千禧曼波所製作的配樂。
  16年後的2017年的現在,就算現在聽這首歌,仍具時尚感。

  林強自向前走一曲成名後,又發表二張個人專輯後,幾乎就消失在眾人眼前了。
  不是說他不做音樂了,而是轉往幕後發展各種不同音樂曲風的配樂。
  之後開始創作以電子音樂為主,融合各種傳統樂器特色的配樂。
  多走奇幻、迷幻、魔幻、呢喃、耳語、搖滾等,有著強烈的獨特風格。
  而在台灣似乎不太多人注意,畢竟是非主流音樂。

  林強轉往幕後發展後,亦是配樂的常勝軍,在國內外拿下大大小小各種獎項,非常出色。

  A Pure Person是16年前創作的電子音樂。
  16年後,依然走在時尚潮流中,並未褪下流行電子樂的風采。 
  林強果真如同他的首張專輯般-向前走。

  他不是時代的眼淚,他是時代的前衛潮流-林強 


2017/10/3 某者筆
  


2017/8/22

植劇場的未來:台劇轉型的期待終不敵現實?

圖/植劇場

植劇場的未來:台劇轉型的期待終不敵現實?

  今早一篇新聞。
  【壹週刊】《花甲》風光過後 植劇場驚傳收攤

  某者看到這篇新聞,並不感到意外。
  植劇場的行程規劃,很早就排定這8部系列的主題。
  就在花甲大爆冷門受觀眾熱烈討論之後,直到最後一部五味要結束前,仍沒有提出新計劃,某者猜測植劇場營運型態未來可能會縮減轉型。

  上一篇,7月底,某者寫花甲心得時(花甲男孩轉大人:荒謬喜劇包裝下的家族溫情羈絆。
  談到植劇場,有人說植劇場幹掉傳統第四台是現在進行式,但個人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主因就是植劇場系列規劃只到五味。
  五味殺青後,沒有新的作品規劃,甚至到了播映完畢後才釋出這則消息。
  按植劇場的規劃效率來看,在花甲大紅後,應該會有所行動,但植劇場只是宣傳五味與重播花甲來看,似乎還沒有拍攝計劃。

  不過,某者認為媒體下標太早。
  植劇場就目前來看,應該是處於縮編而非收攤。
  現在處於檢討期很正常,畢竟一開始就從頭開始培養演員來營運的手法,若不是像目前的三立或是民視擁有龐大的電視台資源來支撐,是無法長期運作下去。
  
  依植劇場目前檢討期狀況,應該是先縮減大量非主要公司營運人員,培訓新演員的計劃可能礙於資金問題,而無法再堅持下去,只留下少數基本員工維持公司營運,因為還有影集播映與海外版權事宜要處理,公司不太可能就這樣突然結束營運。
  
  植劇場運作,應該會到明年報名金鐘為止。
  
  植劇場在這段期間,若決定不解散的話,就有可能推出新作品。
  若植劇場明年以後,還未結束營運,就有可能轉型為外包,單純轉成製作戲劇的公司,而不再像現在這樣簽下大量新演員來培訓,因為這需要太多的資金。
  
  若植劇場真的未來轉型後,還能不能維持好的戲劇品質?

 2017/8/22 某者筆


2017/8/13

ANDY'S-FREEDOM

ANDY'S-FREEDOM

  真的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FREEDOM這首歌找了快20年,但絲毫沒有下落。

  當初是在z頻道看到這支MV。
  當時網路並不發達,取得來源也不易,且記憶模糊。
  後來等到網路媒體迅速發展後,卻怎麼找也找不到。
  當初尋找的關鍵字是ANDY和FREEDOM,只記得這兩個字,還有MV是重機騎士在公路上狂飆,到z頻道討論區和一些論壇也遍尋不著。

  結果今天突然萌發奇想,在某歌詞網再找了一次,仍舊是一堆ANDY和FREEDOM的相關辭彙。
  正打算關掉時,突然看到一個ANDY'S‧‧‧‧‧‧
  謎底終於解開了!
  原來是這幾年找這首歌時根本找錯了。
  少了'S,難怪不管怎麼找都是錯的歌,因為ANDY和FREEDOM的關鍵字,大部份找到的都是外國人,而不是日本人。
  
  近20年後,回首再來聽這首歌,依舊很有味道。
  
  不過當時騎公路的那段MV仍然沒有找到。


ANDY'S 

FREEDOM

作詞:ANDY・SHOW・JOSE・MOTO
作曲:佐野元春

いつもノドが 乾いていた
汗を流しても 答えが見つからない
夢や希望は大人達にくだかれて
重い荷物が 俺の動きを奪ってゆく

忘れかけてた FREEDOM FREEDOM
止めるものは何もない
これが最高 最高 最高 最高
これが最高

夜更けのTVショー むずかしい顔して
政治家がしゃべってる 胸にバッジを光らせて
いつのまにか 決められた部屋から
飛び出すための準備を タバコに火をつけて

忘れかけてた FREEDOM FREEDOM
止めるものは何もない
これが最高 最高 最高 最高
これが最高

街のざわめきも 車のノイズも
俺達を見て 祝福してくれる
風がささやき 川がせせらぎ
地球が鳴り響く
やがて研ぎすまされてゆく

忘れかけてた FREEDOM FREEDOM
心が乾いてゆく
これが最高 最高 最高 最高

忘れかけてた FREEDOM FREEDOM
心が乾いてゆく
これが最高 最高 最高 最高

忘れかけてた FREEDOM FREEDOM
止めるものは何もない
これが最高 最高 最高 最高
これが最高

これが最高

  翻譯等以後有機會再翻吧。

  2017/8/18  某者筆

2017/7/31

花甲男孩轉大人:荒謬喜劇包裝下的家族溫情羈絆。


花甲男孩轉大人:荒謬喜劇包裝下的家族溫情羈絆。

  標題即表達戲劇作品的意思。
  花甲男孩意指60歲的男孩─沒有長大的男人。
  片頭一開始以卡夫卡的蛻變來貫穿全劇。

  花甲男孩轉大人這部作品,改編自原著小說花甲男孩,作者楊富閔是新生代的本土文學小說作家,亦是本劇的編劇之一。
本作品以輕鬆詼諧的風格融入許多現代社會議題、世代溝通、兩性平權、家族間成員相處、鄉土文化、傳統習俗等等‧‧‧‧‧‧
  這不是一個煩瑣的大雜繪,而是藉由人與人的互動帶出每一個角色位於社會與家庭之間的重新定位。

  某者覺得前5集的節奏非常棒,適度穿插配角們的劇情互動,讓觀眾們看得不只感到趣味十足,更叫人感動萬分。

---關於劇情---
  首集劇情有許多傳統喪葬習俗,有些禮俗是現代已經簡化很多或很少見。
  除了習俗外,也有反諷意味,例如辦桌和靈堂擺設僅是為了死後的體面(其實是活人的面子)與快樂,居然還可以全家打折,又與時下主題婚禮一樣,也有特別主題的喪禮形式。
  此時此刻配樂驟然響起,為這部戲帶出具有畫龍點睛的趣味點。
  
  花劇藉由阿嬤繁星一姐(范足妹飾)從死亡中復甦變彌留狀態,彌留之際,將鮮少回老家的全家族成員都引導回來,讓全家族的人重聚、自省而改變。
  
  個人認為劇中對於台灣傳統習俗─婚喪與宮廟文化的著墨,比之前同樣引發熱烈討論的通靈少女還要多很多,並且戳破某些宮廟的假乩童文化,又同時讚許只要不藉此做壞事,反而是行善開導鄉親的好事。  

  而台灣特色的蕃薯亦有不少樂趣的橋段,例如光輝(蔡振南飾)因為蕃薯沒了,幼稚的從兒子花甲(盧廣仲飾)的碗裡挖出來,花甲也因為被搶走就不吃飯了;以及鄉間樂趣焢窯烤蕃薯的回憶;還有最後花甲與阿瑋(嚴正嵐飾)浪漫的接吻,居然是配蕃薯。

  此外,還有趣味性的台語用語,有一些是北部人鮮少會用,也因為花甲男孩引起眾多討論,專家甚至稱讚可以減緩台語滅亡的速度。

  第二集報喪車,透露不少鄉親與一姐往來的趣事,不管是A了一姐好多年奇奇怪怪的物品未還,或是欠錢的老鄰居,聽聞一姐彌留的消息後,紛紛趕緊把該還的都拿來還了。
  同時還爆出有關一姐早年與朋友來往的私密事情。
  也因為上述事件,兄弟之間發生爭執,將每個人的性格與隱藏在內心中的心事為這齣戲正式拉開序幕。

  報喪車這段,對於四叔光昇(柯叔元飾演)的背景有許多描述,這個角色是5兄妹輝、煌、仁、昇、好之中,最令觀眾感到傷痛的角色。
  某者認為四叔這個角色是除了蔡振南演的大哥光輝外,幾乎差點成為整部劇的重頭戲份。
 
  然而花甲男孩轉大人這部戲劇,真正引發觀眾熱烈討論,並且吸引原本沒看這部戲的人都忍不住追劇的原因,是因為蔡振南在FB貼文,他與繁星一姐的孫子花甲(盧廣仲飾)吵架無NG的劇情橋段。
  這也是第二集經典片段,南哥還說自己只要是和廣仲吵架的鏡頭都可以一鏡到底,不NG。
  這一段也是花甲全劇中最經典的對話,沒懶趴、沒割包皮的父子相互叫囂,還有同性戀可以學習和流行。
  從對話中,可以看出一些文化認知與社會議題,還有父子兩世代的溝通問題,反而一姐與花甲似乎沒有世代溝通的問題。

  第三集以花甲、花明、雅婷三人行拉開序幕。
  某者相當喜愛花明這個角色,他是劇中不可或缺的甘草人物。
  

第三集有個橋段,從越南回來的三叔(康康飾演光仁)和光昇去掃墓時,一直向自己的老婆女兒吹噓家中的土地有多大,以前多有錢,然而老婆卻與光昇說了一句:因為我是他老婆。
  這句話對光昇來說,在劇情上是一個很強烈對比的隱諭。

  第三集也有很精彩的爆點橋段,就是花甲和雅婷、阿瑋兩人接吻,從前兩集來看,花甲雖然對雅婷有好感,可是對於雅婷老是想見鬼的行為是相當無奈,而雅婷與花甲的吻,某者認為這是阿瑋對花甲態度轉變的初端。
  雖然阿瑋在前2集對於雅婷的出現,她的態度很明顯表達出不滿,但她自己似乎還沒有意識到對花甲的感情,一直到花甲後來與她吵架,瑋才爆發出來滿滿的醋勁,狠狠的親了花甲。
  瑋這個吻,在花甲的心中投下很大的震撼彈,與雅婷甜甜的吻不同,而是更特別的吻。

  這集的劇情轉折依舊精彩,除了甲瑋婷三角戀外,花甲家長輩們的問題一一浮出檯面。
  大哥光輝的個性是軟弱的;二哥光煌(龍劭華飾)則是領頭羊,認為自己是鄭家的門面;三叔光仁(康康飾)一直有自卑的心態;四叔光昇是個重感情的人,所以他對於兒子花詢的死走不出來;小妹光好則是小姑獨處。  

  某者認為本集最好笑的片段,除了片頭甲明婷的機車三人行外,應該就是甲瑋比手語的部份,再加上光輝的加入,讓這個橋段更加有趣,若只有甲瑋兩人的單獨表演,效果絕對不會那麼好笑。

  第四集,花甲去台北看到阿瑋換上女裝的表演而為之驚豔,對阿瑋的感覺開始有些微妙的轉變。
  此時,花甲離家多年的姐姐花慧(林意箴)也登場了,花甲在尋找花慧的同時,意外的與媽媽(王彩樺飾)相見。
  花甲與姐姐和媽媽相遇的這兩幕,盧廣仲與林意箴、王彩樺之間,表現出對姐姐不同態度的轉變─由生澀無言、怨懟爭吵到姐弟間日常關心談話;和王彩樺的意外會面,也從驚訝、尷尬、不知所措、埋怨到難過的情感變化。

  盧廣仲與林意箴姐弟相處的表演是靠著雙方互動獲得平衡,而盧廣仲和王彩樺的母子表演,則是由王彩樺帶動來打開兒子情感的心房。
  這中間的氣氛凝聚與角色感情互動,演員的演技自然不做作,真的要歸功於認真又強大的劇組團隊。
  

  第五集,花慧一回來,一姐就從彌留中醒來,以及從花亮舉辦婚禮帶出兩代之間所要面臨的問題與省思歷程。
  
  相對於第四集甲瑋之間的感情轉變,本集則是花明與雅婷的感情發生變化,還有花甲對雅婷與阿瑋的態度轉化。
  個人認為花甲對雅婷情感上的變化,主要還是相處的問題,往往聊的都是與靈異、接乩童有關,雖然花甲對於未來是不明確的,可是回家接乩童卻是不願意的,這可能造成對雅婷的一個觀感上連結。
  花亮與姿萱婚禮當天,雅婷還躺在棺材裡想和花甲拍照,還問花甲是不是不喜歡自己了,花甲卻面有難色不願回答。
  反而是退伍回來的瑋,聽到一姐醒來後從台北趕來,穿上女裝的阿瑋讓光輝稱讚不已,這讓雅婷感受到很大的危機。  

  第六集,主要以甲瑋感情升溫為主,同時穿插亮萱感情問題。
   
  第六集起伏轉折很大。
  突然像是把每一對有問題的角色全都擠進來一起爆發。
  明亮兄弟情、亮與父親光煌的爭議、亮萱感情問題、四叔與咖啡店老闆娘的疑問、花慧與常輝的離別、一姐的離去。
  個人覺得這多多少少會讓人感到像是看完廣告後無法將觀眾帶回劇情的感覺。
  雖然也有不少人抱怨這集剪輯問題,但整體來看,對於看完七集完結篇而沒漏看的觀眾來說,這個部份還算ok的。
  
  很多人認為亮萱在這集的表現很像成果發表那樣用力表達,但某者認為沒那麼糟,畢竟每個人因為所處壓力的不同,面對感情也因此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
  畢竟演技就是慢慢磨出來的。

  阿瑋在這集與花甲甜蜜出遊,也似乎漸漸女性化,她在這集明確表達對於自己家庭的問題,並正視自己心裡的想法。
  花甲面對這樣的阿瑋,似乎也坦然接受,阿春和一姐嬤笑說兩人在談戀愛,花甲笑笑也沒否認,與上一集面對雅婷有著強烈對比。

  四叔光昇也和老婆將內心的糾結講出來,不是光昇外遇,而是老婆外遇,四叔看到卻沒說出口,因為他無法安慰老婆,他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他自己過不了這個關頭,更無法安撫老婆。
  每個人面對問題走出來的方式不同,光昇的老婆看似堅強,但也需要尋求慰問,而四叔做不到這部份,小王王保元卻做到了,所以四叔什麼也沒說。

  關於花甲、花明、阿瑋與雅婷的感情也在這集做了一個明確的結束,雅婷醉酒後的告白很令人心疼,她必須藉著喝醉才敢表白藏在心裡深處的痛。
  花明的心聲也很叫人心酸,他代表著年輕世代的爸爸,感情上與其親子之間的困惑和不安感,他無所適從和迷茫。
  個人覺得這段可以考慮放在第七集,畢竟他們這對才是主線,而支線角色的戲份應該在第六集做結束,這樣第六集或許就不會被一些人垢病剪接雜亂,故事跳TONE。
  
  一姐阿嬤在這集還是走了,最後的願望其實就是點出家裡五個孩子每個人的問題。

本集的高潮片段,不是甜甜的甲瑋戀,而是史黛西與光輝的吻戲。   
(光輝,怎麼手摸一摸就摸到胸部啦,還親史黛西。)

  第七集一開始,對於光煌賄選風波,在PTT引發很大的討論,不少人猜與秘書長有關或是陰謀論,但是仔細想想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不是八點檔,而且只剩一集,還有很多劇情支線沒有完結,若再把陰謀論加進來,這要如何收尾?
  這其實是很有趣的觀點,可以從這個部份看到,仍有不少人用八點檔的思維看花甲男孩,所以在後段,才會有人覺得過於平淡無奇與陰謀論。

  有關亮萱的火車事件與醫院自白戲份,這段是花明與父親光煌的對立衝突將積累下來的反抗情緒完全爆發,以及擁護弟弟與母親的心情,讓光煌家這段劇情做一個完美結尾。
  某者認為如果把這段戲剪到第六集,讓亮萱的問題在第六集做完結,然後將第六集的甲瑋明婷戀主線拉到第七集兩者交換,這樣會不會讓觀眾有比較好的觀看度呢?

  至於本集劇情走向與假髮問題,某者認為瑕不掩瑜,並不會影響花甲男孩這部影集的評價,只是有些分支劇情,個人覺得可以在第六集爆完,再統合觀眾比較在意的甲瑋明婷戀,和四叔的片段放在第七集做結束,這樣較不會讓人感到支線太散一直跳TONE。

  不過某者在第七集,對於四叔的戲份感到疑惑。
  在第六集,四叔說已經知道四嫂和小王外遇時,四嫂神色驚慌,情緒激動難過,看起來就像被抓包一樣。
  但是第七集,四叔與四嫂談離婚時,回憶當年抓姦看到四嫂和小王親暱行為時,當下的小王和四嫂其實也警覺四叔已經知道他們親蜜的舉動。
  這部份似乎與第六集有些許矛盾。
  
  關於四叔,很多人在第二集觀看時,覺得他是一個溫柔重情的好爸爸。
  但是在第七集後,有些人認為四叔很自私、心機重,早就察覺妻子外遇,卻忍到現在才開口離婚,而且也不是真的關心一姐,只是希望一姐走了去找花詢。
  某者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糾結的問題,不過唯有感情的事是最無解、最難解,也是最捉摸不定的,而最糟糕的處理方式是不處理、不面對,將自己的心靈封閉起來。
  四叔是個重感情的人,他並非自私與心機重,他只是愧疚花詢的離開,自己又無法安慰妻子,於是把自己困住不願面對。

  最後的告別式一起去旅行,花甲的追思悼文與阿嬤繁星一姐的生日願望是相互呼應的。
  一姐的離去與花甲的悼文同時點醒眾人,亦解開心結面對問題。
  
  最後段,關於花瑋戀的部份,有些人抱怨過於平淡無聊。
(某者還滿喜歡結尾這段,兩人甜蜜的吻。)

  某者覺得不該把這部戲當作偶像劇或八點檔鄉土劇來看,這裡沒有高富帥的年輕總裁愛上白窮美屬下,更沒有那些奇異唐突的八點檔梗。
  花甲男孩是部黑色荒謬喜劇的包裝下,裹著家族溫馨的趣事,不需要去追求太多個人角色或是劇情上的離奇轉變,這只有在萬年不變的愛情偶像劇才有可能看到的戲碼。
  歷經喪禮後,回歸日常生活,這不就是現實中大家在過的生活嗎?
  更不用過度要求拍個第二部,真的不能再被八點檔或偶像劇的收視習慣來綁架花甲男孩。
  
  花甲男孩開宗明義,對於蛻變說的很清楚,花甲在告別式的悼文也為這部戲作了完美END。
  劇中角色們,心中都有個過不去的檻,不管是幼稚軟弱、無法面對的心痛、膨風自卑、裝老大想撐起這個家的門面,或是因戀愛失敗而畏懼不前。
  
  最後繁星一姐的離去,將大家集合在一起,重新省思內心的問題,走上一條嶄新的路,一條母親無法再為孩子們遮風蔽雨,不在身邊照顧孩子、孫子;一條真正長大獨立的路。
  
  許多人說,怎麼可能因為一場喪禮而改變。
  抱有疑問的觀眾可以試著捫心自問,真的不可能嗎?
  自己有沒有什麼非常掛念的人事物,當發生一件與其相關的事件,你會不會因此自省而改變?

  繁星一姐就是花甲家族的精神羈絆。
  或許一開始家族的人都沒有察覺,但是當一姐真的走了,家族的人又正好從影帶看到一姐的生日願望,再加上花甲的悼文,同時觸動所有人隱藏最深處的思念,他們還不會改變嗎?

  家族的每一個人都因此改變接受與被接受,度過一個眾人可能活了幾十年都無法改變的幼稚行為與荒唐人生、生活態度與煎熬苦痛的門檻,接受自己現在的模樣。

---關於角色---
  花甲男孩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於選角。
  老一輩演員的演技,精湛到沒話講。
  至於新演員的部份,一直是植劇場的重心,以老演員帶新演員一同磨練,大家私下相處就像一家人,這要歸功於植劇場劇組人員。
  
蔡振南演的光輝,在劇中表現雖然有些軟弱,但是很多重頭戲部份極具渲染效果,尤其是花甲和阿瑋比手語的片段,他的加入將沈默的手語樂趣更加翻了一倍!
  還有在一姐的洗臉水盆中尿尿,被花甲拿來洗臉。 
  但是比起軟弱,他更加幼稚。
  當全家族人問神明,一姐為何彌留不願離開時,因為二弟光煌惹他生氣,他假借乩童上身打光煌。
還有警局那一段,得理不饒人的一直摸大鳥的爸爸。  

本片最大的驚喜,莫過於盧廣仲飾演的花甲。
  不論逗趣或感情的戲份恰如其分的自然,有種天然的獨特喜感,大家從擔心他第一次演戲到後來的讚不絕口。
  不過個人覺得廣仲有時要突顯笑或難過的表情時,會有點難分辨‧‧‧‧‧‧
  廣仲不只情感流露自然,與南哥對罵的戲也很精彩,但某者覺得最有趣的橋段卻是和姑姑光好一起去相親。
(廣仲,你是不是某個開關被打開了?演的好自然啊~)

  至於飾演小男孩阿瑋的嚴正嵐,這個角色也是本片大驚喜之一,因為家庭緣故,她是一個很反抗男女傳統觀念的女孩,也因此男性化武裝自己,就只為了反抗父親。
  
  本片爭議很大的一部份,在於不滿男女地位差異的阿瑋,以及感情上的轉變,大家想看的是很酷的短髮阿瑋和花甲談戀愛,而不是後來女性化長髮的阿瑋。
  可是早在前幾集,阿瑋在劇中已為自己做合理的解釋,男性化的瑋是一個反抗、叛逆與其它因子結合出來的個性。
  最後一集也說自己心中49%是男性,51%是女性,而花甲則是相反,所以兩人才會有那麼多話題可以聊。
  某者認為瑋這個角色所追求的不是單純平權主義,或是反抗父權而男性化,而是她想做自己,她不想成為別人眼中的男性化瑋或女性化瑋,因為不管那一個都是自己,觀眾也不用過於刻求要男性化瑋與花甲在一起,而女性化的瑋就不是原來那個追求男女平等的阿瑋。
  
  某者覺得情感上的轉變,看似麻吉的兩人最後卻走在一起,雖然阿瑋看似男性化,不代表對花甲沒有好感,情感與相處是慢慢堆疊起來,留下最後一層薄又堅固無比的友情之名沒有戳破,往往會因為小細節的發酵而孕釀出獨特的情感。
  那怕只是像根細針般的小事,都能戳破這堅固卻又薄如紙的友誼。
  
  正嵐在劇中的演技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個人認為她是劇中表情最多變的人,根本是顏藝系出身啊!
  她陪在花甲身邊看盡花甲家族長輩們各種趣味、貪婪、荒唐、離譜等脫軌行徑時,她的神情活靈活現,會皺起眉頭,或突如其來的露出甜美的笑容,時而認真,時而發呆,表情嚴肅凝重,生動活潑的神色,把阿瑋這個角色詮釋得很豐富多變。
  這讓我想起近日當紅的多重顏藝人工AI。
  劇中由男性化轉變女性化,正嵐在妝容與聲音和動作也做出明顯改變,正嵐詮釋這個角色真的很用心。

  新生代演員中,個人認為劉冠廷飾演的花明演技最好。
  不論是追求雅婷的痴心,或與弟弟花亮和父親光煌爆發口角,還是對花甲說出年輕爸爸的心酸時,表現出花明這個角色各種情緒上轉換的自然演技。


  而江宜蓉飾演的雅婷,有點鏗又有點天然呆的角色,整天想見鬼,想和花甲在一起,但內心卻有很大的創傷,這個角色其實滿可愛。
(恭喜花明完成夢想,而且還是最粗的那一種。)

  最後談的是花慧(林意箴飾)與光頭常輝(江常輝飾)這一對,常輝這個角色是因為花慧而存在,常輝在這個角色的發揮是很柔情體貼的男性,但是他的表演很容易搶走對於林意箴飾演花慧的注目。
  他們是一對看似叛逆卻又悽美的情侶,但是意箴的表現張力似乎小了一點點,反而讓常輝這個角色凌駕其上,這是可惜之處。

  礙於篇幅,花亮與姿萱這對情侶就不討論了,在上述第六集的部份有談到。
  
  還有大家的姑姑光好書記官,相親片段與結尾龍龍的橋段。
  花甲男孩這部戲的笑點真的太多,大家一定要看這部作品,鐵面某者看了很多次都忍不住大笑。 

---關於植劇場---
  花甲男孩轉大人是植劇場至今幾部戲劇作品中,某者評價最高的。
  這部影集會成功的主因,除了上述提過選對演員以外,還有小說原作劇情上的寫實舖成,容易引起觀眾共鳴,讓大家認為這就是發生在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
  
  此外,花劇的行銷推廣相當成功,除了劇中融入現代化網路FB外,戲劇放映前一小時,還會直播與觀眾同樂。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瞿友寧導演以及幕後工作人員的辛勞。
  在後續訪談與幕後花絮中可以看到,導演會去教導新世代演員釋放,用一些較強烈、演員在意的點來釋放內心的枷鎖。
  
  植劇場是去年至今以來,台灣影劇的大驚喜,除了公視以外,就屬植劇場的作品具多元化劇情及不拖戲來維持作品的高水平。
  短集數的戲劇可以增加新舊演員的競爭與就業機會,歐美日國都做到了,台灣早年只有公視能做到。
  如今,植劇場也做到了,希望植劇場與公視能堅持下去,進而帶動整個台灣戲劇,注入新生命。
  
  有人說,植劇場戲劇幹掉傳統第四台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某者認為言之過早,先看看植劇場開播至今多久?前面幾部作品評價都不錯,但真正引起廣泛大眾熱列討論的作品,也只有花甲男孩這部。
  
  戀愛沙塵暴很輕鬆有趣;荼蘼則觸動女性內心的迴響;天黑請閉眼也有很不錯的討論度,還有其它幾部也都很好,但是討論度仍然略輸花劇。
  重點是下一部作品能不能延續花甲的熱度?(某者看了前二集五味,覺得似乎不太夠力,角色重心根本是阿春,這‧‧‧‧‧‧)
  其次是植劇場的未來規劃,目前只到五味八珍的歲月,之後呢?

  另外,恭喜植劇場跨入網路大市場,Netflix將於8月1日播出植劇場系列作品。
  Netflix是一間世界多國提供網路串流影片的公司,這可以讓更多人欣賞台灣優質影劇。

  少數的戲劇,在一個時代中獲得高評價時,人們會說這部作品是近XX年難以被超越的優質劇作。
  但是,當一個世代不斷創造出大量優質而不分軒輊的劇戲時,人們會說這些戲劇造就一個完整的輝煌年代。(例如日本偶像劇造就輝煌的90年代,日劇的黃金十年。)

  對於花甲男孩的評價,某者認為這部作品可以算是台灣現代本土文學作家的代表作,同時也是戲劇作品的代表作,至於可不可以成為近20年來最棒的影劇作品之一,就讓觀眾決定吧!
  某者個人認為可以!

2017/7/30 圖片/影片/植劇場版權所有  某者筆

P.S.8月25日,花甲男孩轉大人將要播放完整版,請不要錯過。

2017/7/2

台灣式的戲劇是否步入寒冬?


(圖/植劇場)

三立一口氣走了30位戲劇監製! 跟著莊文信另開新公司  

  就在花甲男孩轉大人再一次為台灣戲劇帶來新生命與熱烈討論之際,某者今日卻看到這篇新聞,故臨時抽空寫這篇文章,雖然標題看似有些誇張與聳動,但其實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某者2年前寫的文章後段提到的部份。(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悄然交換命運的烏鴉!

  三立當年藉著原創劇本的台灣偶像劇打出一片天,如今卻要遣散30位劇戲監製。

  按新聞內文意思,執行副總莊文信似乎是打造三立偶像劇的功臣之一。
  但近幾年三立偶像劇不再那麼吃香,進軍中國的收視也沒有一開始亮眼,在台灣不只有網路微電影的競爭,更被大陸古裝劇、韓國偶像劇屌打。
  收視不再長紅,所以近二年裁了不少人,更在今年6月裁撤30位監製,還另外爆發目前正在上映戲劇的公司負責人未發薪水失蹤,有幾位演了超過60集百萬酬勞的演員都沒領薪,更遑論其他辛苦的幕後人員。
  
  當初三立成功打造出台灣式的偶像劇後,為了創造更大的商機,選擇讓偶像劇進軍中國,並改以華劇自稱,同時收掉對兩岸政治有影響的政論節目。

  如今偶像劇風光不再,難道要因為營利不善而再做相同的事嗎?
  只知道縮減人事成本,卻忘了當初為何會請那麼多的專業人才駐守?
  雖然錢能請到人才,但只有"人"才能發揮創意,而錢是無法獨思創意。
  為何不願再投資那些專業人士想辦法重新改革台灣戲劇?
  難道三立也將步入其它電視台的後路嗎?不再自製戲劇改以承包的營運模式。
  提升戲劇質量,減少集數,讓更多演員都能站在螢光幕前綻放才華,這才是戲劇推手該做的事。

  按莊獨立重建的公司仍以華劇為主來看,似乎是與三立做切割,走的還是當年的老路,只是某者不解,這樣的做法是為何?

  端看目前的狀況,莊與被遣散的監製們似乎也沒有與三立不和的傳聞,是否因為三立又為了節目收視率,再一次做切割?難道另外成立以莊為主的子公司專門製作華劇?而三立要再以傳統台劇模式來製映戲劇嗎?  
  
  某者在2年前的文章(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悄然交換命運的烏鴉!已經指出台灣偶像劇的問題。

  某者不是先知,只是比較愛看電視,這個問題肯定很多人也知道,尤其是看日劇、歐美劇等的觀眾。
  
  三立當年發展的偶像劇在改變那個時代的文化,但戲劇週期終究會有到來的時刻,要如何讓觀眾不膩?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台灣收視群的生活轉化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牽動著觀眾收視率的要點,不是只在於喜好與興趣而已,不能永遠都播著富家子弟愛上窮人的戲碼,不能一直延長戲劇的集數來拖累戲劇的活化生命。

  真正要點是民眾生活習慣的改變。
  
  為何日劇、歐美劇的討論度總是比台劇高?而近年韓劇甚至凌駕日、歐美劇。
  劇情創新絕對是首要,集數也要偏向緊湊而短才能讓現代忙碌的觀眾看得下去,而婆媽劇、鄉土劇大部份是大媽在看,這有一定的收視率,就不在討論範圍。
 
  短而精緻化的戲劇,是現在這個世代收視的指標之一,而劇本更要多元化。
  2年前某者是這麼說。
  2年後某者還是這樣說。
  但台灣戲劇指標之一的三立卻沒有改變,所以才要縮編。

  新鮮度!一直是日劇與歐美劇活絡市場的模式,劇本多元也增加演員競爭與就業機會,你不太可能在同一電視台連續ON兩檔戲都看到相同主角,7到14天的戲劇週期,不斷讓觀眾有新鮮感,一到二週就能看到不同的劇情類型作品,不同的演員表演不同類型角色呈現在觀眾眼前。
  這樣的模式,在台灣幾近沒有公司做到。
  
  但台灣還是有人做到了,而且是持續的堅持著品質。
  公視一直在這個方向努力耕耘。
  而去年,更有一個大驚喜--植劇場。
  連續出品數部佳作。
  更在今年5月,以花甲男孩轉大人這部黑色幽默作品引起很大的台語效應,深深吸引著觀眾的注目,這部份等花甲播畢後有機會再談。
  
  2年前的某者說過台劇很有潛力,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不只公視一直堅守立場,植劇場也衝出線,做出口碑了!

  公視、植劇場的台劇文化值得期待,那台灣偶像劇指標龍頭三立呢?
  三立是否會因為這些風波,將三立辛苦建立起來的台劇步入寒冬?
  這只有老天與三立才知道吧? 
 
  P.S.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第二部要上映囉,還有麻醉風暴2,請大家多支持。
  
  2017/7/2 某者筆
 


2017/6/7

台灣商業營利的文創精神:錢我賺,名給你。

(原文鍾孟舜)
台灣商業營利的文創精神:錢我賺,名給你。

  這次文章標題下的不重,但不太好聽。
  
  關於文創議題,某者曾提過一些現況與問題,然而新政府執政後,聲勢浩大開了記者宣傳會,誇下海口要為台灣打造成文創中心、文創王國等。
  那什麼才能稱作文創?
  不論廣義或狹義來看(請GOOGLE),某些產業真的是被亂加上以文創之名,某者不說行騙錢之實,而用貽笑大方好了。

  先不論什麼產業亂加上文創之名來營利,又或以行銷手法來吸引人潮。
  某者在此文只針對狹隘文創的藝術文化來談。  
  某者認為在推動文創時,首要為智慧財產權亦要並行推動,政府與企業、產業得要先學會尊重創作者及其專業。
  特別是那些想要賺錢的企業老闆。
  
  企業主今天要搞行銷,讓自己的企業公司增添正面形象、營收、聲譽、社會地位,表示企業主是很在乎行銷的人。
  但是企業主既然在意行銷手法,可是不尊重行銷人員與其專業,因為企業主只想賺錢。
  尤其以各種名義來壓榨這個特定群體,而這群體有不少來自於網路行銷、個人部落格、插畫家,相關事跡其實都可以在網路插畫家的作品看得到。

  而今天某者要談的是日前才離世的亞洲至寶漫畫大師鄭問(詳情請參閱前文亞洲至寶鄭問:殞歿的將星與不被重視的台灣產業!(悼 鄭問1958~2017))。
  其弟子鍾孟舜在這段期間辛苦的為恩師策劃追思會與展覽奔波,未來將在故宮有機會展出歷來作品。
  但就在昨日,鍾孟舜卻在臉書感到憤憤不平。(鍾孟舜臉書原文事由,見上圖)
  
  中國、香港單位亦有想展覽鄭問畫作的意思,並且商談相關費用與細節,然而台灣部份單位隻字未提,卻只問能不能拿其畫作來展示。
  更甚者,還有的單位居然先向上級機關申請經費後,才來詢問能否同意展示鄭問的畫作,沒有談及任何授權金、規劃。
  
  某者只想說無恥。
  某者能從鍾原文之意,感受到台灣某些商業營利行為的滿滿惡意與噁心貪婪。
  這不只是羞辱,更是對創作者的不尊重。
  鄭問大師生前,在台灣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死後依舊如此,只因為死者不需要尊嚴與人權!
  簡單來說,那些商業團體的意思就是,你人死了,才給你機會展出,如果你還沒死,展出肯定沒錢賺。
  活著的時候又不是什麼知名藝人,現在以死的名義展示你的作品,是給你面子。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名氣給你,錢我來賺。

  在台灣,或許鄭問的名氣比不上眾多知名藝人,甚至通告咖也比不上,這不只是小小的台灣容不下鄭問這尊大佛,更是對這塊產業的不重視,迫使鄭問得要到國外才能發光發熱。
  早年,鄭問的影響力遍及於日本,而後去中港發展,並轉為幕後,很多動漫產業相關人士對於鄭問是相當熟悉,也因為鄭問的不吝嗇,許多人從鄭問身上學到相當多技藝。
  從眾多追思活動來看,中港日對於鄭問有著相當高的崇敬。
  然而在台灣,某者只看到貪婪掛帥的商業營利作為。

  這就是現在台灣號稱以文創時代為名的政府與政治現況。
  呵呵,肯定有人會說這又和政治有什麼關係?
  其實這可由李錫錕教授回答街頭藝人考照事件來回應。
  現在政府面臨很多法案都搞不好了,又要如何顧及到文創這塊版圖?
  
  關於文創,某者在前文多次提及。
  台灣一直對於娛樂、體育方面的產業不尊重、漠視與不友善,更放縱無良商業團體以不法手段營利。
  原本期許換了政府能有所做為,但以現況來看,似乎是漫漫長夜。
  
  
  2017/6/7 某者筆
 

  








2017/5/11

玄幻武俠大師黃易沒有離去,他只是與筆下創造的角色一同破碎虛空。(悼 黃易1952~2017)

(圖/網路)

  得知黃易離世後,第一時間想寫些對於黃易大師作品的感想,無奈生活上瑣碎事太多,一直抽不出空來寫,拖了一陣子才擠出時間來聊聊對黃易大師作品的印象。
  
  又,今年真的是眾星殞落之年。
  2016/12月-動畫電玩導演高登杭特。
  2017/1月-老夫子漫畫家王澤。
  2017/1月-異國迷宮的十字路口、GOSICK漫畫家武田日向。
  2017/2月-孤獨的美食家漫畫家谷口治郎。
  2017/3月-亞洲至寶漫畫家鄭問。
  2017/3月-皇國的守護者、學園默示錄原作佐藤大輔。
  2017/4月-玄幻武俠作家黃易。
                    (以上僅記載某者觀注的作家作品)
  
  某者資質駑鈍、個性耿直,年少之時不太能接受新事物,沉迷漫畫電玩,而排斥小說、電影等事物,直到國中忽然開竅,讀了金庸的笑傲江湖後,對武俠小說再也無法自拔,只差沒有走火入魔。
  之後,某者無法接受怪力亂神的修仙、非傳統、非正統武俠作品,在某者那個年代,大家所謂的傳統武俠代表,幾乎是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人。
  直至高中職時期,某者無聊之際看了黃易的覆雨翻雲後,隨即被驚為天人的玄幻特色所迷眩!
  爾後的邊荒、大唐、尋秦、大劍師等中長篇作品(閱讀順序已忘),一直到現在最新的盛唐三部曲(未完),實實在在擄獲某者的身心靈(誤)。
  
  黃易還有許多短篇作品,融合奇幻、魔武、科幻、玄奇等作品,但最出色的仍是覆雨翻雲這部作品讓某者印象深刻。
  黃易作品的出奇之處,乃是自成一系的玄幻武功延續,正邪是對立的,但是正邪人物都在享受雙方鬥智鬥力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遠遠大於生與死的結果。
  不論正邪人物如何在各作品之中成為多麼罪大惡極與俠之大義的角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追求身為武道人物的巔峰--破碎虛空。

  黃易筆下的邪派人物,雖然是至惡之極,卻另有一種魅惑眾生的風采氣度,這與金庸作品下的角色有很大差異。
  黃易的作品理念與玄奇構思呈現在大量長期寫作的武俠作品中,尤以自成一系玄幻武功不斷延伸為系列作品的發展。
  但是說真的,接連看了覆雨、大唐、邊荒等系列,對其玄幻特色與融合部份歷史的劇情,對眾多黃易忠實讀者來說肯定是精彩至極且大呼過癮,可是到了新作盛唐三部曲,某者反倒覺得有些乏味。
  乏味的部份在於寫作模式的定型化,而原本出色的玄奇武功延續性,也成了無新意的特色,這部份細讀之下,讀者是可以輕易察覺的。
  因為正邪雙方鬥智鬥力的表現模式,再形成正邪互相吸引與欣賞,然後互有合作再相鬥,又或成為知交好友,這樣的定型模式已是黃易筆下系列作品的反覆寫作手法。

  雖然乏味之處很明顯,但是這一如黃易寫作以來的特色,也是某者上述曾提過的,黃易作品特色不在於結果,而是一個過程,角色中間激發出來的花火經歷遠遠大於最終生或死的結論。
  而這也是某者為何如此喜愛黃易作品的原因。

  黃易,對某者來說是劃時代的武俠先驅者,且不是一個只會顛覆傳統武俠風格的作家,他還有極為出色的編寫創作力,融合歷史並與歷史人物共進的伏筆與出色寫作能力。
  此外,黃易不只在編寫方面具有獨特的出奇之處,更在作品中能看出他對於藝術、歷史、軍事、玄學、科幻、神秘學等眾多人文藝術涵養的氣質與廣泛的興趣和濬深的智識。
  黃易彷若是一位操控歷史的魔幻大師!
  
  黃易的武俠是一個武道巔峰的意境,超脫世間一切束縛,成就破碎虛空的境界。

  沒有任何人或角色清楚破碎虛空的人去了那,但總有一人知道,那就是作者黃易本人。

  將來或許有空的話,再聊聊某者對於黃易的武俠作品感想。
  
  玄幻武俠大師黃易沒有離去,他只是與筆下創造的角色一同破碎虛空。
   
  (悼 黃易1952~2017)

                                                  圖/網路。文/某者。2017/5/11

  

2017/4/25

侵權爭議:谷阿莫的反擊?


谷阿莫:「不會有人看了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的原著作,就真的以為看完原作了吧?」
(Disp BBS 文章)

  這二天最大的娛樂新聞,應該是關於谷阿莫被告的事件。
  很多人都在酸他。
  酸他侵權,看盜版又囂張。
  某者覺得酸民酸這些也沒什麼,因為是事實。

  但是有些人說,看了他的影片後完全不想再去看電影了。
  或說谷阿莫只會酸電影,而不是評論電影,沒有什麼了不起。

  關於這點,某者個人覺得看不看一部電影作品。
  無關劇透結局。
  重要的還是如何去拍,去呈現一個不同的過程、拍攝手法,以及導演或編劇想要把自己創作的世界觀表達給觀眾欣賞。
  
  所以就算無意間看到劇透,某者本身對這部片只要有興趣的話,還是會去看,劇透爆雷雖然會影響觀看過程的樂趣,但不影響個人去看片的意願。

  其次,谷阿莫真的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人,用影片當作動態性評論。至於他老是在酸電影,或許這是他個人特色,也或許是想要吸引人注意的手法。
  畢竟,他想用這樣的特色來經營頻道,是他的表達方式。

  每個人看電影的心得,或解說或評論,都是個人主觀的看法,別人並不一定都有相同的想法。
  若因為谷阿莫酸這部影片,而不去看這部片,這也是個人的事。
  但某者認為這群消費者是偏向娛樂性質的心情看電影,輕鬆看電影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受到谷阿莫影響而不看,這群受影響的消費者虧大了,因為很可能會錯過一部讓自己開心或能共鳴的作品,更少了一個能休閒的活動。
  
  某者認為,看一部作品,簡介或許是一個指標,若對這部有興趣的話,千萬不要因為劇透爆雷而不去看。
  結局是一回事,但過程又是另一回事。
  對於有興趣的影片,看就對了,不看絕對是自己的損失。
  雖然可能會看到爛片,覺得浪費時間,但若錯過精彩的影片,肯定會感到可惜!

  不過谷阿莫關於侵權問題是事實,尤其是拿來做營利用途。
  但這方面在谷阿莫反擊的影片,他規避一些事情沒有說清楚,也剛好在一個大家認知不同的模糊地帶。
  很多人認為他沒有商業行為,但是真的沒有嗎?
  YOUTUBE點擊廣告,他是否有賺到錢?
  點擊廣告的贊助是否算是營利用途?
  現行法規在這部份可能都沒有明確規範到,但並不代表他沒有侵權與營利用途。
  那怕YOUTUBE收回對於他侵權影片的疑慮聲明表示。
  還是無法改變既定的事實。

  最後,某者認為不要輕易受一些電影心得、評論或感想的影響,有興趣的影片就去看吧!

  2017/4/25 某者

2017/4/2

亞洲至寶鄭問:殞歿的將星與不被重視的台灣產業!(悼 鄭問1958~2017)


 鄭問這個名字,絕對是漫畫界難以超越的一個傳奇。
  
  2017年3月28日,在FB看到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鄭問離世。
  這是他的弟子鍾孟舜在臉書上貼出的訊息,鄭問於26日因心肌梗塞驟逝。
  看到這則消息,令某者驚訝,鄭問明明還很年輕,這也太突然了,之後去尋找他這些年公開活動與日常生活的照片,感覺他比以前的印象中蒼老很多,或許是因為他一直在為創作事業勞心勞力的緣故吧?
  
  某者接觸鄭問作品相當晚,大約是台灣脫離海盜漫畫王國,向日本取得海外漫畫版權正式授權的時期1992年。

  當時,幾乎是一支獨秀的盜版週刊少年快報,所連載的漫畫被三本週刊瓜分,這部份在某者19年前發行網路電子評論報時已有談過,相關話題將來打算重新整理後再PO出來,所以就不在此贅述。

  那個年代,台灣其實有相當多畫技精緻出色的本土漫畫家與漫畫編劇,東立與尖端的就一海票頂尖漫畫家與插畫家。
  不過1992年出版的三本授權週刊中,幾乎沒有台灣漫畫作品生存的空間,全是日本熱門的當紅漫畫,只有相當少數的台灣漫畫刊載。
  同年,東立出版龍少年月刊,某者記得剛發行好像是半月刊,某者除了每週光是買3本週刊就飽了,還同時買龍少年與單行本。
  而龍少年月刊,是一本專門刊載台灣本土漫畫家作品的雜誌。
  
  某者就是在龍少年月刊認識鄭問大師。
   
  
  鄭問當年在龍少年月刊連載深邃美麗的亞細亞,某者深感震撼其作畫技巧,不同於其他人風格,甚至日本漫畫家,鄭問以水墨畫風格呈現給讀者。
  尤其是彩稿的豐富度與飽滿度,更令某者感到亞細亞是一部讓人驚豔的作品。
  明明給人的印象是水墨畫風與素描的背景和角色體現,但是在彩稿上,卻賦予完全不一樣的觀感與動律。
  過往普通班的美術教學課觀念,黑白的就是水墨,彩色就是水彩畫,但是鄭問的作品卻融合二種效果-東西合併的彩色水墨畫,然而卻又好像不是那麼回事,那種筆觸、厚實卻又鮮明的色彩質感,完全凌駕於那個年代的日本漫畫家,甚至擅畫彩漫的香港漫畫也難以望其項背。
  以水彩的風格呈現水墨效果,讓當時的某者覺得十分不可思議。
  又以當時的作品深邃美麗的亞細亞將彩稿的角色們把這樣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鄭問的作品,可以說是極緻美感的藝術作品。
  沒錯,就是藝術品。

  1999年,某者發行電子評論報時,談及鄭問、林政德與游素蘭等台灣熱門本土漫畫家,九零年代林政德以鬥陣、YOUNG GUNS代表作造成空前絕後的轟動,而游素蘭的傾國怨伶與火王同時擄獲少女少男芳心。
  
  但是鄭問卻沒有。
  
  只因鄭問的作品沒有踏上商業潮流一路,也非取向於熱門主流話題。
  很多人雖然驚豔於鄭問的畫功技術,但是對於作品劇情內容卻無法擁有廣大的認同感與共鳴,尤其是深邃美麗的亞細亞這部作品。
  但某者卻特別喜愛這部作品,因為這部作品是繼戰士黑豹、鬥神後,較貼近個人原創風格的作品。
  在亞細亞之前的作品,他嚐試用不同技法呈現畫作,直到亞細亞時,以畫風成熟度與角色塑型,在亞細亞這部作品完全爆發,將以往累積作品的技巧、風格奠定下來,
  至於像始皇、刺客、大霹靂、英雄等作品,某者並非不愛,只是這些較偏向原有故事的再創作,所以某者對此評價反不如原創劇情的亞細亞。
  另外戰士黑豹,當年鄭問發表時的畫風,其實還滿偏向香港風格,一直到鬥神才逐漸展露個人的獨特風格。
  個人評價最高的其實是阿鼻劒,但本作品並非鄭問原創,阿鼻劒是由馬利擔任漫畫編劇,而馬利則是大塊文化創辦人郝明義的筆名。
  
  鄭問大師人生最大的成就,某者認為是獲得漫畫王國-日本的肯定。
  鄭問於1991年獲頒日本漫畫家協會優秀賞,不只稱其為漫畫界二十年內無人能出其右,甚至有亞洲至寶之稱。
  
  鄭問可以說是台灣人的榮耀,但是卻不被欣賞與肯定。
  二十多年前台灣的環境本來就不甚注重這個產業,二十年後的現在,亦是。

  鄭問大師是漫畫家,也是藝術家。

  近日,有篇文章下標「被日本人稱作亞洲至寶的鄭問,為何台灣人幾乎不認識(內容卻是轉貼弟子鍾孟舜FB鄭問離世的消息)」,底下留言有部份罵小編自己不認識,不見得別人不認識,再不然就是說被小編氣死亂轉貼,標題又亂打。
  
  不過,某者認為那位小編說的是事實,尤其鄭問已有好些年沒有作品,他離開台灣轉戰他鄉許久。

  其二,台灣根本不重視漫畫這塊產業,日本漫畫家因為競爭激烈而磨出好功力,但本土漫畫家卻是生存舞台太小,限制過多。
  當年以YOUNG GUNS打出名聲的林政德就是一個例子,其實他在畫YOUNG GUNS,劇情正逢精彩之際,同時也是他的漫畫生涯高峰期,作品在台灣引起熱烈回響,甚至連動畫都推出來了,YOUNG GUNS卻突然停刊了。
  過了一陣子,關於林政德的消息卻是在大陸成立工作室畫鹿鼎記,之後還成立出版社來出版YOUNG GUNS(可是沒出幾集,出版社也收了。),但那個時期,早已過了YOUNG GUNS熱潮。
  滿滿的國內外動漫論壇,有海賊王、火影、銀魂、七龍珠等專版。
  卻很難找到有關於鄭問作品的討論區。
  所以現在的青少年知道鄭問這個名字真的不太多。
  
  其三,這些年較多訊息的,可能是有在追阿鼻劒後續,而這部份則與馬利有關。
  馬利早前已經用本名開BLOG,還另開一個專寫阿鼻劒的專站,馬利計劃寫前傳與後續3,但後來決定重寫,所以阿鼻劒又停了,這一停又停了九個年頭。
  有很多人誤會,是因為鄭問不畫阿鼻劒,所以停了,但實際上是鄭問太忙了,他的舞台不是只在台灣,相反的,台灣反而沒有過多空間給他發揮。
  鄭問本身或許也沒有太多時間對於編劇方面做詳細的構思,所以他本身的原創作品在深邃的亞細亞之後,除了萬歲外,幾乎沒有了,他開始轉戰香港與大陸,然後籌備與電玩遊戲相關的美術設定。
  按郝明義的說法,因為大家都忙,停停寫寫。終究阿鼻劒沒有寫下去,因為郝明義也在為他自己的出版事業打拼,而前幾年更為出版業發聲,希望能阻擋有問題的服貿事件。

  回到話題,台灣有多少人認識鄭問?這是事實也是一個現實問題!
  其四。
  面對現今電腦網路資訊發達,漫畫業的結構轉型,漫畫部落客竄起,強大衝擊現在大多數人的閱讀習慣,網路短篇漫畫是現在大多數忙碌工作者的主流,輕鬆詼諧、生活小事的單、多格小單元漫畫,容易引起共鳴。
 
  但是,大家可以看看一些知名熱門的網路部落客漫畫家,有多少人談到鄭問離世的消息?
  某者不是說非得要一堆人都出來發訊息緬懷鄭問,而是一個是傳統漫畫型態(其實鄭問也是很早就用電腦繪圖的先驅之一),另一個是用電腦繪圖的部落客型態,兩邊沒有太多交叉關聯。
  與一些明星或日本漫畫家相形之下,現在這個年代,鄭問的確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普遍明白他的魅力所在。。。。。。
  
  某者覺得現在漫畫生存形態多樣化與改變,龍少年的再復刊又停刊轉為電子刊來節省成本,以本土漫畫而言,依舊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型態。
  
  某者並不認為承認台灣不識貨,以及認識鄭問的人很少這件事很丟人。

  因為這是事實。

  不承認這個事實才丟臉,因為你不願意,大家也不願意,甚至整個台灣產業環境的不願意承認與正視這個問題,才是造就漫畫產業無法提升再向上,無法培育更多更好更有才華的漫畫家。
  當電競產業在這些年逐漸受到正視,然而陪伴在各位身邊更久的動、漫畫產業卻沒有受到相同待遇,某者感到相當遺憾。
  所以不是你自己知道鄭問大師,就代表台灣一海票的人都知道鄭問這個人,真的,那位小編下的標題並沒有什麼錯。

  反觀鄭問離世消息,日、中、港媒大幅報導,還有許多與鄭問大師合作的人也以自己的方式向大師致意,他們有的用畫圖,有的用文章,都可以從這些圖文看出對大師的不捨與難過。
  某者相信,90年代時期的鄭問,不論以漫畫呈現的作品或是藝術風格作品,在某種程度下,是非常多人的啟蒙師。

  台灣其實早在20年前就有世界級大師,只是這個大師之名不是台灣人給的,台灣沒有那個環境也沒有那個資格,大師之名是漫畫王國日本封的,然而就算擁有大師之名,台灣依舊沒有那個環境,鄭問只得向外發展。

  鄭問弟子鍾孟舜說,鄭問曾對他說自己像失根的蘭花,一定得要到日本、香港、中國發展。
  這句話切切實實表達他在台灣的漫畫生涯不得志,也突顯台灣漫畫產業的不友好。

  某者曾在四年前寫娑婆劍短文時,提及緣由是因為阿鼻劒,雖然阿鼻劒編劇不是鄭問,但是鄭問藉由繪圖的意境與氛圍,來呈現郝明義想向讀者表達的世界觀與理念,這就是某者當初為何會以娑婆劍為名,想寫一個像這樣介於武俠與魔幻境界的小說作品。
  
  對於鄭問大師的驟逝,某者感到十分愁悵,對某者來說,鄭問亦是啟蒙師。
  其實現在愛好漫畫的青少年,原本是有機會認識鄭問大師的,按弟子鍾孟舜與好友郝明義近況表示,鄭問有談及近來打算推出新作,只是各位喜愛他的讀者再也沒有機會看到了。
  若鄭問仍在人世,某者真心期待能夠看看20年後不同風貌的鄭問作品。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話,想和大家分享某者對鄭問作品的感想,但還是留到以後有機會再談吧。

  最後想說的是-鄭問不只是一位漫畫家,更是一位藝術家、挑戰者。

  悼 鄭問(1958~2017)
某者2017/4/2